新華社報道說,分析人士指出,經過三次下調準備金率及兩次降息,當前貨幣和信貸政策已經開始逐步顯現出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,對“穩增長”意義重大。但與此同時,對貨幣信貸反彈可能產生的后果也應有所警惕。
6月份新增信貸近萬億元 銀行貸款投放提速
數據顯示,我國銀行新增貸款正從去年年中的每月平均五六千億元,增加為目前的月均8000多億元水平,貸款投放劃出了一條U型反彈曲線。
根據央行數據,6月份我國新增銀行貸款9198億元,同比多增2800多億元,并助推上半年我國新增貸款達4.86萬億元,比去年同期多增近7000億元。市場人士預測,今年全年新增信貸將極有可能超過8萬億元,甚至逼近9萬億元。
作為經濟先行指標之一,信貸增速的恢復,體現出金融“穩增長”的強烈效用。我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創下12%的高點后,至今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出現下滑,為穩定經濟增速,去年底以來,央行連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、罕見地多周連續實施逆回購,有效地確保了銀行體系有充裕資金用來信貸投放。
然而,信貸高增的背后難掩企業信貸需求不足的現實。數據顯示,體現企業經營活力的中長期貸款占新增貸款之比,已從過去50%的高位逐漸回落至目前的20%。對此,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指出,銀行不愿意放貸,企業不愿意借款,萬億元新增貸款背后,有相當多屬于過橋貸款等短期貸款,未必都進入了實體經濟。
缺乏訂單、缺少投資機會導致企業信貸需求不足,這是當前信貸高增背后的尷尬與隱憂。
貨幣政策加速松動 警惕再成通脹推手
一方面信貸快速增長,另一方面貨幣政策漸松的節奏開始提速。在穩增長的調控基調下,進入二季度以來,我國貨幣工具的調控水龍頭正逐漸擰松。市場人士認為,在穩增長的政策目標下,下半年央行再次降息和下調準備金率均是大概率事件。
“當前我國貨幣政策放松的節奏正在加快。”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,隨著物價回落至29個月新低,今后央行貨幣政策放松的空間正進一步加大。
不過,政策的持續松動也引起一些專家關注。“金融危機以來,大量的貨幣刺激使得經濟呈現了V型復蘇,但由于外圍經濟體的貨幣擴張,以及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隨后出現的高企,直接造成我國通脹水平上升的速度以及高點超于市場預期。”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看來,在當前貨幣政策松動加速的時候,有必要適時采取相應政策調控通脹預期。
貨幣供應U型反彈 穩增長需要長效機制
根據央行最新數據,6月末我國廣義貨幣(M2)同比增長13.6%,環比增長0.4%,呈現出筑底反彈之勢。截至上半年廣義貨幣(M2)余額達92萬億元,創出歷史新高。
有關經濟學家認為,金融是經濟運行的血脈,一定數量的資金投放有利于刺激投資,起到阻止經濟失速下滑的作用,最終實現經濟快速企穩回升。但分析人士同時建言,在發達國家重啟零利率政策的背景下,貨幣投放過多,經濟增長過多依賴資金要素投入,最終將不利于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。
“截至2011年末,我國(M2)與GDP的比值已達1.8,屬全球較高水平。這固然有我國融資體制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客觀原因,但畢竟貨幣條件過于寬松會帶來潛在的通脹和資產泡沫壓力。”交通銀行(601328)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。
資料顯示,2001年我國廣義貨幣存量(M2)為15萬億元,今年上半年達到92萬億元,10年間在經濟總量增長1.5倍的同時,廣義貨幣(M2)已增長了6倍。貨幣因其對經濟的推動作用,被專家戲稱為在出口、投資、消費之外的“第四駕馬車”。
“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應通過技術投入而不是通過貨幣投放來拉動。”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,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全部動力在于市場化、在于改革,建立長效可持續機制。